站内搜索:
网上团校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网上团校  团干加油站  学习材料

我国青年就业创业的理论和实践
发布人:       来源:团委      发布时间:2010-01-24      

就业为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和谐之源。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就业问题都始终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课题就业和创业也是当前社会上最热门词语,在谷歌上搜索关键词达6千万、1亿条次,百度上则为8千万,9千万条次。广东、浙江、江西、广西、河南等很多省市提出了全民创业口号。2009年人社部批准82个城市成为首批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主要任务是率先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创业培训体系,构建创业服务体系、健全工作考核体系。

  就业创业工作历来为党政关心、社会关注、青年关切。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四大目标。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性,通货膨胀与社会失业有反向相关性,他们之间变化关系大家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去分析和认识。就业与创业相应而生,相互促进。就业对创业起到技能、经验的训练和积累作用;创业创造新需求新岗位从而带动就业,对就业具有倍增效应。因此,有必要把就业创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认识。

部分:就业和失业

   1.1  关于就业

  1.1.1  基本概念

  按照新的界定标准,就业人员是指在男1660岁,女1655岁的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为不充分就业。就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弹性就业: 是指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阶段性就业: 是指在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自愿退出社会劳动一个阶段后,再参加社会劳动的一种就业形式(如再培训、妇女哺乳等)。

   非正规就业(全称是非正规部门就业): 这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正式提出的概念。非正规部门主要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主要包括微型企业、家庭的生产服务单位及独立的个体劳动者。

   不充分就业(又称就业不足): 不充分就业是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工作时间的一半(即20小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

  1.1.2  理论演变

  古典经济学派人口与资源均衡发展的思想(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叶)

  古典经济学派的主要经济思想发起于亚当·斯密(1723-1790),大卫·李嘉图(1772-1823)是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他们主张自由的市场竞争,在乐观看待市场的同时,也看到市场背后灾难性的危机,预期将会出现普遍的贫困和增长的终结。并提出政府干预只能使情况变得更坏,因为政府不能改变土地的稀缺,也不能控制人口的增长趋势。惟一的途径是通过瘟疫、战争和饥荒使人口减少,获得人类生存的自然平衡,从而实现就业自动平衡。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马歇尔 (1842-1924)把古典经济学的供给分析和边际效用学派的需求分析加以综合,形成了一个以生产成本分析为中心的供给理论,和以边际成本分析为中心的需求理论相结合的新的经济学体系。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要解决失业问题首先要解决劳动力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割裂、信息不对称等)的问题。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20世纪30年代)

  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给西方各国带来空前规模的失业。凯恩斯把经济危机归咎于自由市场制度,主张通过国家纠正市场的缺陷,解决经济危机。凯恩斯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来解释危机,认为生产过剩和失业的原因是在总收入和总消费之间存在差额,要依靠国家干预,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来刺激需求,达到社会充分就业水平。

  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20世纪50年代)

  在20世纪50年代,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刘易斯、拉尼斯等讨论了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下的就业问题。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是以农村和城市相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为特征,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是必然的,直至刘易斯拐点出现。其政策主张有:(1)尽量减少城乡不均等的就业机会,减少城乡收入差距。(2)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工业。适度发展教育事业,避免人力资本闲置,提高资本增长对就业的扩散效应,增加就业机会。

  人力资本的就业理论(20世纪60年代)

  人力资本之父––美国经济学家舒尔兹将技术进步中的人力资本因素突出出来,认为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就是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的教育、培训、保健等方面的投资形成的,并由此提出关于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模型:Y=F(KALH)。其中,K表示资本,L表示未经过教育的简单劳动力,H表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理论认为:(1)人力资本是人类向自身进行的投资而形成的知识和技能,是人力质量的提高。(2)劳动力市场政策必须由消极转向积极,即从以保障失业者生活为目标转向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为目标。

  新古典综合派的就业理论(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困境,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结构性失业问题。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必然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新古典综合学派提出的政策主要有:(1)进行劳动力的再培训,对劳动力进行多层次、多领域、多种形式的继续培训,使非熟练劳动者能够掌握适应劳动需求的条件,使技术过时的劳动者能够掌握新技术。(2)发展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劳动市场的信息,帮助企业和失业者及时了解准确情况,最终使企业和求职者实现充分的信息沟通。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凯恩斯主义着重研究了各类市场,其中对劳动力市场作了许多探索性研究,从多方面探讨了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粘性,并由此来证明劳动力市场失业发生的必然性,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是必要的。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力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两方面。 (1)名义工资粘性是由于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和错位调整工资所致,工资通常是由于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而固定下来的,一般高于社会均衡工资,在合同有效期内工资不能随市场供求行情而调整,导致企业倾向于减少用工需求。(2)实际工资粘性论则进一步认为,造成失业的更主要原因是由于实际工资粘性。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应该更多地考虑长期失业者的利益,为他们多提供就业机会,政府应该干预劳动工资合同,使工资较有弹性,以提高就业率。

  1.1.3  我国就业形势

  中国人口13.28亿,年龄比例为0-14岁占19%15-59岁占69%60岁以上12%,目前总体处于具有人口红利的时期。客观看,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

  城镇新增劳动力

  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大约每年800万,大中专学校毕业生数量大约每年600万人,困难群体大约100余万人,城镇本身需要解决就业的人数约1500多万人。

  进城务工劳动力

  我国农村人口约7.2亿,其中外出务工农民工约1.32亿人。在年龄结构上,20岁以下占16.1%21-30岁占36.5%30-40岁约30%40岁以下青年占比超过8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城市化率达45%,年均递增接近1%,意味着每年1200万人口转移进城,按70%为就业人口约900万人。

  技术进步的挤出效应

  我国目前出现了很强的技术进步趋势,随着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大量新技术和设备应用,将会对劳动力产生挤出效应,从而进一步加剧就业紧张的形势。当然技术进步也会创造新的市场,增加就业机会。我国人均GDP增加和社会人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直接反应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和挤出效应。

  上述几个方面直接造成就业刚性压力,每年约2400万。经济增长对稳定就业起着关键性的支柱作用,大体GDP每增长1%,带动就业约100万人,我国经济年增长8%左右,就可新增就业岗位800–1000万个,而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总计约2400万人,存在很大的就业缺口。

  1.1.4  促进就业措施

  解决就业问题,主要针对主要就业群体展开。去年以来,我国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和不利外部环境,但我国相继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在稳定就业、扩大就业和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效应。

  通过扩大投资实现经济增长促进就业。2009年中央加大固定资产投资4万亿元,主要用于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体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等。对就业产生了较大的拉动效应。

  通过对企业减轻负担和加大扶持等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出台了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的组合拳,提高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率、降低企业的税率、增加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降低企业社会保障缴费费率等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减轻出口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从而为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需求提供保障。

  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更好发展,更多吸纳就业;积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完善支持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场地等政策体系,改善创业环境,同时强化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服务,为劳动者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在社区、农村通过完善基层公共服务,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

  广开农民就业渠道。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通过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投身新农村建设,以及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为农民工提供帮助和扶持。

  采取积极的措施扩大大学生就业。提出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等措施,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学生村官和西部计划,都起到了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

  通过五轮并驱的就业政策,就业成效显著。截至11月底,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1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78万人,困难人员就业146万人。10月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3%

   1.2  关于失业

  1.2.1  失业类型

  失业人员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以及在家庭企业或农场从事无薪酬工作至少每天1小时以上的人员。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际上一般将失业分为以下几类:

  (1)摩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市场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临时性失业,如新生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工人转换工作岗位时出现的工作中断等;

  (2)季节性失业,指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如建筑业)

  (3)技术性失业,指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出现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指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进行相应调整而导致的失业;

  (5)周期性失业,指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的周期性萎缩而导致的失业。

  1.2.2 测度方法

  对于失业率资料的统计调查方法,从理论上讲有以下几种:

  根据失去的工时统计得出失业人数,进而得出失业率。从理论上说,这一方法最为科学,但在实践中这一统计方法尚无法实施。

  通过劳动力抽样调查和住户抽样调查获得失业人数和从业人数(失业和从业数字产生于同次调查)。失业率=失业人数/(失业人数+从业人数)

  通过社会保险工作记录获得,主要是依据失业保险发放情况来了解失业人数。失业率=领取失业救济金人数/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通过就业部门工作记录获得,失业人员是指在调查期末到就业机构求职登记的人员。

  现阶段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第二种和第四种,即行政记录(由此产生登记失业率)和劳动力调查(由此产生调查失业率)。通过住户抽样调查得到失业人数和从业人数,从而计算失业率,这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进行失业统计所采用的方法。

  1.2.3趋势判断

  从国外来看,目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失业率的基本判断是:3%-4%以内的失业率属劳动力供给紧张型;5%-6%左右属劳动力供给宽松型;7%-8%以上为失业问题严重型;国际失业预警线为7%。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20094.3%,20084.2%,20074.020064.120054.2%,20044.2%,20034.3%,基本保持着稳定。但社会调查失业率略高,部分失业人员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登记认定。

部分:创业和就业

   2.1 创业基本定义

  1999年《全球创业观察》报告中为便于理解创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对创业是这样定义的:任何个人、群体或已成立的企业,对诸如以自我雇佣、新型企业组织或现有企业的发展形式,所进行的成立新企业或新的风险投入的尝试。创业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创业产生更多市场主体,创业企业通过提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促进经济增长。创业对就业的倍增效应,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机会型创业一般平均可以带动3人就业。

   2.2  创业基本理论

  经济学研究就业和创业的理论框架是不同的。研究就业的基本框架是供求理论––把劳动力抽象地看成商品,只是这种商品供求规律的实现是在劳动力市场。作为创业者存在的青年,则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而应抽象地看成厂商,采用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进行研究。创业理论研究一般宝库三个阶段。

  2.2.1第一阶段:创业者职能研究

  创业理论的产生源于 Entrepreneur (创业者 、企业家 )这一概念的出现。18 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坎蒂隆(1860―1734)第一次使用了“Entrepreneur”这个词。坎蒂隆注意到创业者、企业家卓尔不群的社会经济特性,并将其划入特定社会群体,即指在寻求机遇的过程中扮演积极承担风险角色的人,从而开启了早期创业研究注重于创业者个性、素质及其社会经济职能的研究视角。

  奈特(18851972)将创业者职能的研究根基于生产组织基础上。认为世界上只有少数人是风险偏好者,而绝大部分人是风险规避和风险中性者,后者愿意交出自己对不确定性的控制权,但条件是风险偏好者即企业家要保证他们的工资,于是,企业就产生了。奈特将创业者视为不确定性的承担者。在奈特看来,生产组织中的创业者通过承担风险获得剩余,而工人通过转嫁风险获得工资。

  马歇尔(18421924)认为一个真正的创业者必须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方面他必须对自己经营的事业了如指掌,有预测生产和消费趋势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必须有领导他人、驾驭局势的能力,善于选择自己的助手并信赖他们。

  当熊彼特(18831950)赋予创业者打破已有经济均衡的创造性破坏力时,对创业者职能的考察已经脱离生产组织,而是以经济运行体系为背景。熊彼特把创新比喻为革命,创业者是通过利用一种新发明,或者更一般地利用一种未经试验的技术可能性来生产新商品,或者用新方法来生产老商品;通过开辟原料供应的新来源或开辟产品的新销路和通过改组工业结构等手段来改良或彻底改革生产模式,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于创业活动,从而创业者成为经济体系的架构者。

  2.2.2 第二阶段:创业者禀赋研究

  奈特、熊彼特和柯兹纳都从不同层面指出了创业者认知过程的重要性。除了认知特性以外,学者对创业者心理特征的研究还涉及创业者的人品特征、成就感动机、冒险倾向等方面。 

  社会文化理论。韦伯(1864–1920年)率先用社会文化理论研究创业,其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文中把创业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认为新教主义的兴起鼓励了勤劳、节俭和为积累物质财富而奋斗等精神,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文化会影响身处其中的人,使其具有某种个性特征,并倾向于促使其产生特定行为,从而文化价值和信仰的差异可能引致各具特色的创业行为,这在许多实践中得到认同。

  社会资本视角。卡森(1945-)认为,创业者专精于对稀缺资源协调的判断,他们之所以拥有这种高于其他人的判断力,是因为他们取得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优于别人。其代表人物韦伯认为,对大多数创业者来说,他们最重要的资源是错综复杂的个人网络,强调具有强联系的社会资本越丰富创业的可能性越大,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因为他们能更早接近各种广泛的观点、技能和资源。而组织社会学派不仅仅考虑了网络的结构性资源,如社会交往和联系,还考虑了内嵌于网络中的关系性资本,如信任和规范等,这些关系性资本会加剧创业者的信息、资源的差异。

  2.2.3 第三阶段:创业行为过程研究

  对于新创企业成立及保持竞争优势而言,资源的获得与配置是尤为关键的。新创企业资源的重要性是有层次的,一是人力和技术资源,包括创业者及其团队的能力、经验、社会关系及其掌握的关键技术等;二是财务资源,即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源;三是其他生产经营性资源,即在企业新创过程中所需的厂房、设施等。而企业竞争优势的保持,取决于企业所拥有或可控制的、难以模仿和交易的特殊资源。

  根据巴利(美国)的观点,机会识别力、创业者的决策力、隐性知识和人才、创业团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以及个人社会关系为主的企业网络等,是能为新创企业带来战略价值的资源。管理学派德鲁克(19092005)认为:任何敢于面对决策的人,都可能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个人性格特征可以组织 、并且是需要组织的系统性工作

  肖恩等同样认为创业机会应该是创业研究的主线,其归纳的核心问题具体包括 :(1)为什么会存在可以创造商品和服务的机会,在什么时间存在,是如何存在的;(2)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发现和利用这些机会,什么时间发现和利用,如何发现和利用 ;(3)为什么会采用不同的行动模式来利用创业机会,什么时间采用,如何采用。

  梳理创业理论的演进路径和脉络,不仅有利于创业理论的系统化,而且能够加深对创业本质的认识。

   2.3 创业理论共识

  2.3.1创业者具有较强的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创业意愿是指创业者投入创业活动的主观态度,创业能力是指创业者完成创业活动的客观条件,二者构成评价创业者成熟度的两个维度判断。

  2.3.2 创业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创业过程蕴含着一系列活动及隐含在这些活动背后的关键要素(复杂性),这些活动与关键要素以某种组织形式相互关联,并且这种组织形式不拘泥于固定模式而处于动态演变过程中(动态性),它们导致了创业过程规律的难以识别性和创业行为的差异性。

  2.3.3 机会是创业过程的核心。夏恩提出了以创业机会的识别、开发与利用为主线的创业过程研究主张,强调从创业机会视角识别创业过程的一般规律,并进一步归纳了基于创业机会的创业研究的基本问题(见上)。辛格 (2001)认为对于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利用可以是支撑创业这一独特领域的概念,而且应该成为创业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

  2.3.4 创新是创业()的本质。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材料和新的组织形式等5项内容(J.A.Schumpeter,1921)。实际上,创新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概念,包括科学、观念、技术、政治、制度、组织、管理、金融以及商业等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但无论从哪一领域来讲,创新都是创业()的本质。

  2.3.5 创业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GEM报告将外部环境分成一般环境和创业环境。一般环境由全球竞争力报告发展出来的比较宽泛的8个方面构成,创业环境是由GEM开发出来的用于反映对创业产生显著影响的9个方面构成。外部环境对初创企业的生存和成长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同时创业活动也深深地影响着外部环境,GEM的研究结果就验证了创业活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4 我国创业情况

  2.4.1  研究模型

  创业研究中最具代表性是GEM项目。全球创业观察GEMGlobe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由英国伦敦商学院和美国百森学院共同发起成立。其主要关注三个基本问题:国家间创业活动差异、创业与经济增长的差异、创业环境差异。GEM1999年开始时由10个发达国家开始,目前参加国家大概43个,参加国家人口总数占世界总人口62%GDP占世界总量92%。,2002年发布了首次中国调查报告。

  GEM项目理论模型:包括一般的国家框架条件、创业框架条件。国家框架条件包括:开放程度、政府国际地位、金融市场有效性、技术研发程度、基础设施、管理技能和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等7个方面。创业框架条件包括:金融支持、政府支持、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实体基础设施可得性、文化及社会规范。GEM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地方经济社会方面数据。GEM的最大价值在于着眼于两套促进经济增长机制的互补关系。

  2.4.2 创业态势

  创业活跃指数

  TEA指数,反映一国创业活动的主要指标是全员创业活动指数。2002年,在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GEM研究中,日本TEA指数最低,为2%;泰国最高,为19%,中国为12.3%,排在第九位,这就意味着每百人中有12.3人创业。中国全员创业指数2002年为12.3%200311.6%200513.7200616.2% 200716.43%,在全球创业观察42个国家中列第6位。2007年排在中国之前的是泰国26.9%,秘鲁25.9%,哥伦比亚22.7%,委内瑞拉20.2%,多米尼加16.8%。金砖四国中:俄罗斯约3%,印度8%,巴西12.5%。发达国家中:美国10%,日本4.8%,法国3%,英国9.8%

  创业区域差异

  从区域看:创业活跃度与经济增长快表现为正相关。高活跃地区: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广东6个省市;一般活跃地区:辽宁、福建、山东、湖北、重庆、四川、宁夏、新疆8个地区;不活跃地区:河北、内蒙、山西、吉林、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海南、云南、甘肃、青海12个地区。创业沉寂地区:黑龙江、广西、贵州、西藏、陕西5个地区。

  2.4.3  总体特征

  创业类型

  个人参与创业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属于机会型创业,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职业生涯中的一种选择;二是属于生存型创业,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因为所有的其他选择不是没有就是不满意。中国创业者动机已经由生存型向机会型转变。2002年生存型占60%,机会型占40%2005年开始逆转,2007年数据是生存型占39.6%,机会型占60.4%。其中机会型创业指数排第七位,生存型创业排第五位。

  创业者特征

  中国创业者主要年龄段位25–34岁之间,约占60%以上;男性比女性更多参与创业,男性占9.89%,女性占6.53%(总16.4%);绝大多数创业者有就业经历,有工作的占16%左右,无工作占0.4%左右,青年人中直接创业与就业后在创业比例为4129,说明在职人员中有较多准备创业而就业的人,同时现有工作收入可以降低创业风险;创业者学历以高中以下为主,其中在机会型创业中占49.8%,而生存型创业中占84.4%

  创业状态

  中国创业属于创业意愿强(期望3年内创业的人比重列第一)、创业机会多(国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创业精神强(不惧失败排第一位),但创业能力弱(12个月内关闭企业比重最高列第一,20038.04%20055.18%2007年创业技能列倒数第二位)的状态。

  2.4.4 因素差异

  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创业活跃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集中在25-44岁。对生存型创业,18-24岁以下占9.6%25-44岁占60.445岁以上占30%;对机会型创业,18-24岁占18.4%25-44岁占69.445岁以上占12.1%

  性别因素

  我国男性创业活跃程度比女性高(1.51)。2007年两者在创业者中占比9.89%6.53%,合计为2007TEA指数16.43%。在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中男性占比分别为61.68%61.18%,性别对创业类型没有显著影响。

  教育因素

  创业者受教育程度与创业类型有较大相关性。在生存型创业中,高中以下占47.9%,高中占36.5,本科占10.2%,研究生占5.4%,本科以上高学历占15.6%。在机会型创业中,高中一以下学历占比26.3%,高中占23.5%,本科占30.6%,研究生占19.6%,本科以上高学历占比达到50.2%。显然学历高者更倾向于机会型创业。

  居住区域

  我国城乡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也反映在创业类型选择上。城市创业更趋向于机会型创业,机会型占比67.3%,生存型创业占32.7%;农村创业则生存型与机会型创业均等,机会型创业占49.7%,生存型创业占50.3%。农村创业同质化程度较高,主要在产业链上相对集中,且体现规模效益的特征。而城市创业异质化程度很高,呈现离散型特点,更多体现为竞争性。

  2.4.5 创业贡献

  创业带动就业。基于2007年调查,每增加一个机会型创业者,当年带动就业数平均为2.77人,未来五年平均带动就业数位5.99人,机会型创业更有助于提高创业对就业的带动效应。33.6%的机会型创业企业可以提供5个以上就业岗位,14.9%的生存型创业企业提供5个以上岗位;未来五年,70%以上的生存型创业企业提供岗位不超过5个,61.5%以上机会型创业企业可以提供5个以上就业岗位(其中40%以上可以提供20个而以上就业岗位)。

  创业促进经济增长。2006年数据显示,50%的新企业有了新工艺,69%的新企业能够提供20个以上的工作岗位。就中小企业研究看,其创造的GDP60%,容纳的就业占80%。研究发现,随着机会型创业增加,将有利于保持经济繁荣、减少就业压力、增加就业。生存型创业对经济增长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机会型创业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据介绍,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40个至50个企业,发展中国家为20个至30个,而中国仅为11.66个。

  2.4.6 创业环境

  创业环境包括: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务环境、有形基础设施、市场开放程度、创业文化等9个方面。中国创业环境有明显好转,2002年创业环境评分为2.652007年为3.03分,大概处于中等水平,处于16位。中国创业环境在GEM对比的31个国家中,市场开放第8,政府政策10,研究开发转移第11,政府项目第13,有形基础设施第15位,知识产权第18位,金融支持第21位,教育培训第22位,商务环境第29位。

  金融支持。

  从GEM参与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来看,全球新创企业的融资渠道无非有两种:一种是来自专业的风险投资资金(VC)。另一种称之为4F融资,即来自创业者自己、家人、朋友和莽撞的陌生人(上述四种来源founders familyfriendsfoolhardy strangers的首字母均为F,因此简称4F)的资金。我国创业者中60%人的创业资本低于5万元人民币,其中有18.2%的人低于1万元。

  风险投资(VC)。2004年,在35个国家中,各国典型的风险投资在整个投资额中平均只占13.4%,风险投资占GDP之比平均约为0.12%.其中瑞典和南非最高,均略高于0.30%,其次为比利时(约0.26%)和美国(约0.18%);希腊最低,低于0.01%;中国仅高于希腊,约为0.02%

  非正规投资(4F)。GEM的调查结果显示,非正规投资占整个创业投资的86.6%,非正规投资占GDP平均约为1.35%,中国最高,为5.2%;巴西最低,为0.06%。有研究表明,创业者本人平均会提供66%的创业资金,因此GEM预计新创企业的融资总额应该是非正规投资额的三倍,也就是说GEM调查的35个国家中,平均每个国家的新创企业融资额约占GDP4%。各个国家的非正规投资者(不含创业者本人)的普及度也不同,GEM调查的35个国家中,最低的是日本为0.6%,平均每200个人中才能找到一个人参与了非正规投资;最高的是牙买加为8.4%;中国仅次于牙买加和爱尔兰列第三位,略高于6%;德国、芬兰、法国等均在3%左右。

  男女创业者对创业资本的需求存在明显不同,统计数据表明,男性创业者的创业资本额明显高于女性。79%的女性创业者的创业资本在5万元以下,51%的男性创业者的创业资本在5万元以下。男性创业者的创业资本在10万元-50万元的比例是18.8%,女性为6.1%50万元以上时,男性是15.1%,女性是1.7%

  创业投资预期回报。在投资回收预期上,84%的初生创业者和81%的非正式投资者预期在2年内回收全部投资。有28%的创业者预期十年的创业回报在10倍以上,而非正式投资人的预期较低,49%的非正式投资人预期在2倍的水平。

  政府政策

  政府的创业政策是指激励创业的政策,包括对创业活动和成长企业的规定、就业的规定、环境和安全的规定、企业组织形式的规定、税收的规定等。相对于其他GEM成员,中国初创企业的税务负担比较低,而且面对的税务和其他管制相对稳定。我国地方政府对新成立企业优先扶持,比如税收政策方面就明显优惠于其他国家。中国排在第13位。

  政府项目

  政府项目不限于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的项目,还包括政府为创业提供服务、支持和帮助的组织。和GEM的参与国家与地区相比,我国在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的项目方面有明显优势,排在第13位。我国的科技园和孵化器对创业的贡献就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大得多。但是,在政府为创业提供服务、支持和帮助的组织方面,我国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教育和培训

  教育培训是创业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创业者将潜在商业机会变为现实的基础。在所有关于创业教育的问题上,中国的水平均低于GEM成员的均值,列22位。差距较大的是商业、管理教育方面的水平和创业类的课程和项目方面,虽然近年来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差距明显。

  研究开发转移

  研究开发的转移过程是否顺利,从结果上看是研究开发转移是否实现了商业化,但从过程上看,是创业是否有效率,创业者是否能够抓住技术和商业机会。相对于GEM参与国和地区,我国的研究开发成果能更好地从发源地通过创业企业向市场转化,列11位。创业企业在接触新技术、新研究上与大企业具有相同的机会。我国表现出较强的科技基础,比较落后的研究成果转化条件,较差的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商务环境

  我国的商务环境包括:创业企业能获得哪些资源,得到哪些服务,找到哪些资源,是否使用得起这些资源和服务。在商务环境方面岁不断改善,但仍表现为差列29位(倒数第2)。

  有形基础设施

  我国在有形基础设施总体较好,比如能够提供较好的道路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服务。中国排15位,处于中等水平。

  市场开放程度

  市场开放程度首先体现在市场的变化,其次体现在行业壁垒,总之就是是否存在公平竞争环境。我国总体表现较好,排在第8位。

  创业文化

  主要依据三个问题:创业是否是多数人理想的选择,创业者是否拥有较高社会地位和威望,公众媒体对创业的宣传频度。中国排在第10位,略高于GEM平均水平。

  2.4.7 中国创业结论

  20022007年创业活动呈现的四个趋势:

  第一,创业活动持续活跃。从2002年的创业活动指数12.3%2007年的16.4%,在全球创业活动中处于前列。在全球创业活动活跃程度上,我国的排名从2002的第9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6位。

  第二,创业类型发生转型。就创业活动类型的结构看,正在发生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的转变。2002年生存型创业与机会型创业的比例是60%:40%2007年生存型创业与机会型创业的比例改为39.6%:60.4%。这样的变化预示着我国的创业活动在性质上的变化,机会型创业活动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出口、新市场等促进经济活力的因素。

  第三,创业机会增加、技能改善。2002-2007年间,中国的创业机会越来越好,同时创业者的创业技能在改善。创业机会的评分达到良好状态,创业技能的评分呈上升趋势。

  第四,创业环境条件向好。衡量创业环境的九项框架条件尽管还有些方面存在不足,但是,从综合评分看,创业的环境条件已经从较差向较好过渡,创业环境条件的综合评分由20022.65分上生为2007年的3.03分,名次由23位上升为16位,进入较好的评分区间。

部分:关于青年就业创业实践

  青年是新增就业创业的主体,就业创业是青年最普遍、最紧迫诉求,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是共青团组织的重要任务。团中央推进青年就业创业五轮并驱包括: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城乡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城乡青年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基金、YBCKAB创业项目计划。坚持普遍性原则。服务青年最普遍、最紧迫的需求,进而实现两个全体青年政治目标,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坚持枢纽性原则。在服务青年就业创业过程中,强化共青团组织枢纽作用,在服务青年中联系青年、组织青年。坚持利益性原则。推进工作中,充分考虑相关利益方的核心诉求,在多方共赢前提在下实现事业可持续发展。坚持可行性原则。立足党政重视、青年能为,抓住党政工作空挡,发挥共青团自身组织优势,调动社会资源推进工作。

  3.1 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3.1.1青年失业状况

  国际劳工组织指出,2003年全球青年失业率为14.4%,是全球平均失业率6.2%的两倍多,青年绝对失业人数达8820万,占到全球总失业人数的47%。我国青年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15–29岁青年失业率约9%,高于社会6.1%的失业率。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 2005年开始,20 世纪80 年代出生的大学生以每年600余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的同时,90年代出生的人口也将陆续达到就业年龄。我国就业工作的战略重点已经从解决下岗人员就业逐渐转移到解决青年的就业问题上。

  3.1.2 见习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表明,在见习期间可以获得工作的技巧,增强职业规划能力和对职位的认同感;见习之后的青年更容易获得工作、提高工作的稳定性,降低从学校进入职场的不适应性,并增强对未来发展的自信心等等。有研究基于2002年美国大学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统计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出参加实习的青年比没有参加实习的青年找到工作的机会大48.75%。另外一个研究采用的是美国大学毕业5年以内的一组在职人员的数据,发现没有参加过就业见习的青年平均找工作的时间是参加过就业见习青年的2.19倍,前者工作的起薪是后者91.54%,而截止到数据统计的时间点,前者的薪金水平只有后者的85.48%

  3.1.3 国外见习实践

  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青年就业,较为成功的青年职业见习活动有德国的实务实习、法国的青年挑战计划、美国的改善青年人项目、英国的青年创业计划、日本的体验式就业、香港的职业展翅计划等等。

  实行双师制的培养模式。大学生除了接受严格的学校教育外,还要直接和企业接轨,接受生产实践的指导。同时,德国创建了与大学并行的新式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学校,以培养能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应用型工程师和具有较高管理能力的企业管理人才为目标,学校毕业后可以直接胜任公司和企业的工作。据联邦劳动力市场和职业研究所统计:在受不同教育的就业者中,高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的失业率是最低的。

  法国政府部长理事会在1986年起发起青年挑战计划,目标是建立一个帮助青年创业的支持机制。该计划主要为18-28岁的青年或青年团体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无偿的资金、培训、咨询、中介和后勤服务。它有三个特点:一是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二是鼓励创新,让青年人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三是政府跨部门的联合和合作。

  美国设立改善青年人项目,该项目把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和青年人的能力更好的匹配,如通过让青年人主动承担一些社区服务工作而培养他们的工作经历,项目开展过程中有成年人作他们的良师益友,在可能的情况下,则让成年人和青年人一对一学习。美地方政府还设有青年委员会,其中一项职能就是帮助青年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成功。

  英国王子基金启动了青年创业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动员企业界和社会力量志愿为18-30 岁的失业、半失业青年提供创业咨询以及资金、技术和网络方面的支持。除此之外,实行从福利到工作方案的帮助和支持。该方案的资金总共是50亿英镑,其中用于青年人就业的有31亿英镑。针对25岁以下、失业6个月以上的青年人,政府提供了以下几种就业机会供其选择:一是提供一份工作,提供工作的雇主可享受政府给予为期6个月的每周60英镑的工资补贴;二是由自愿性组织提供的工作;三是公益型工作,如城市绿化、环境保护、清洁等岗位;四是为素质较低的年轻人提供培训机会,时间最长为1年。

  日本自1992年泡沫经济之后,大学生就业情况急剧恶化,日本政府推动了体验式就业的项目。按照提供岗位的主导方划分,该项目可以分为大学主导型、企业主导型、自治体主导型等;按照就业见习的目标导向,项目可以分为资格要件型、职业选择准备型、学习意欲唤起型等等。不同类型的体验式就业项目适用于各类青年的见习和未来求职的需要。

  香港的展翅计划是香港特区政府自1999年开始,为1519岁的离校青年而设的职前综合培训计划。展翅计划共有三个主要项目,包括单元培训课程、工作实习、择业辅导和支持服务。学员完成单元培训课程后,便可参加为期1个月的工作实习。目前计划的职业培训涵盖经济生活的很多方面,譬如有文职训练、美容美发、酒店管理、表演艺术、纺织制衣,等等。

  3.1.4 基本情况

  截至10月底,全团共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21388个,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95.8%的地级市。目前,这些见习基地可提供见习岗位524961个,上岗见习青年216870人。

  基地分布。东部11省平均每省建立见习基地1011家;中部8省平均每省建立见习基地629家;西部12省平均每省建立见习基地426家。

  见习上岗。全国已经到岗见习的青年为216870名,见习岗位的平均使用率约为41.3%。其中,应届大中专毕业生149821名,占总数的69.1%;已毕业未就业青年28967名,占总数的13.4%;下岗失业青年18222名,占总数的8.4%;青年农民工19830名,占总数的9.1%

  见习聘用。在20余万名到岗见习青年中,已有49613名被见习基地正式聘用,聘用率约为22.9%。其中,应届大中专毕业生29382名,占总数的59.2%;已毕业未就业青年6922名,占总数的14%;下岗失业青年5010名,占总数的10.1%;青年农民工8299名,占总数的16.7%

  3.1.5调查情况

  2009年,城市部委托青少年研究中心独立对见习基地进行调研,并每年形成《见习基地年度报告》,促进见习基地稳步发展。调查显示:

  各级团组织对见习基地建设形成广泛共识。77.9%的团干部认为见习基地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中作用很大或较大55.6%的团干部认为,推进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在当地团委工作中非常重要39%的团干部认为比较重要,两项合计达到94.6%。同时,有48.6%的团干部认为领导对见习基地非常重视36.6%的团干部认为比较重视,两项合计达到85.2%

  团干部普遍感到工作中存在难度。由于见习基地建设对于共青团来说是一项全新工作,因此相当数量(83.6%)的团干部感到这项工作难度大、压力大。其中,9.8%的团干部认为难度很大73.8%的团干部认为难度较大。从总体上看,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依次有:日常管理(32.2%)、找青年(28.5%)、建基地(25.2%)等。

  见习基地负责人和见习青年对团组织的作用比较认同。调查显示,84.4%的见习基地负责人认为当地团组织与见习基地的协调非常好比较好’”73.6%的见习青年认为共青团在见习基地建设与运转中发挥的作用很大较大。受访的见习青年中,团组织联系3次及以上的有21.9%2次有29.3%,联系1次的有31.1%

  青年参与见习既注重技能培养又看中签约录用。62.5%的青年是为了开阔视野,培养技能,积累经验22.1%的青年看中的是见习后的签约录用。尽管参与见习的青年不可能全部留下来就业,但如果没有一定的签约率,就难以保证青年参与见习的持久积极性。

  见习青年受益的方面主要有:实际操作能力、人际交往方面、专业知识方面和就业信息来源和就业机会。从所设岗位与见习青年所学专业的情况看,15.9%的青年见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很对口54.5%的岗位与专业相关,另有29.7%的岗位与专业没有关系。

  企事业单位承建见习基地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于承建见习基地的目的,28.4%的基地负责人是为了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青年解忧24.1%是为了配合共青团的工作,还有24.3%为企业选人用人搭建平台13.9%是为了满足企业扩张性用工需求

  多数见习基地负责人对见习青年表现比较满意。在见习基地初建阶段,见习基地负责人的社会责任感较强,见习青年(尤其高校团委推荐的大学生)大多素质较高。因此,77.1%的见习基地负责人认为见习青年在工作中的表现非常好比较好

  见习基地对见习青年的管理不断加强,择优录用。调查显示,37.6%的见习基地制定了有关见习青年的工作、培养、见习补助以及录用制度,33.6%的基地正在制定,还有21.2%的准备制定。关于见习青年的录用,59%的基地负责人认为表示要优先考虑,择优录用23.1%的认为要详细考察,严格录用。从总体上看,见习青年的聘用率接近20%

  3.1.6突出问题

  在推进见习基地工作中,要特别注重服务体系内青年与服务体系外青年的关系把握,从而有效增强共青团的组织覆盖。要特别注意共青团应着力扶助就业能力欠缺青年与企业择优选拔的用工需求之间的关系把握,要着力服务那些需要通过见习提升技能从而实现就业的弱势青年群体。问题还包括:

  基地质量不高

  共青团联系渠道不宽,基地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青年需求和工作需要。重数量增长、轻日常管理现象比较突出,导致部分岗位质量不高,对青年吸引力不强。基地建设尚未有效建立择优汰劣的机制。

  见习管理粗放

  在对接过程中,部分团组织由于认识差距或者工作量不足,简单任由企业与青年直接对接,忽视了团组织在服务中组织青年的本质目标和要求。部分企业见习管理简单,对轻视对见习青年的培训和指导,甚至有廉价用工倾向,造成青年受益感下降。部分青年见习期间自我约束力不强,或者忙于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见习随意懒散,影响了企业积极性。

  青年意愿不强

  青年对参加见习活动的热情仍然不高。对应届毕业生来说,他们认为参加见习机会成本太大,见习并不和就业直接挂钩,这段时间写论文或者找工作可能收获更大;对已毕业未就业青年来说,他们担心见习学不到东西,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对青年农民工、下岗失业青年来说,他们看重见习收入,见习期间提供的少量生活补贴对他们吸引力不大。

  见习文化欠缺

  部分青年把实现就业作为唯一目标,没有意识到见习是完整学习过程的必要阶段,忽视对自身职业技能和社会化技能积累。全社会还缺乏支持见习工作的文化氛围。

  3.1.7 对策措施

  见习基地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由应急状态进入常态工作,青年参与意愿、政府重视程度、团干工作热情、企业支持态度等都会面临新情况。同时见习管理不规范、见习岗位匹配度不高、实际聘用率不高等也会对见习基地持续发展产生新挑战。

  稳定基地数

  进一步扎实推进见习基地建设,规范见习基地管理,择优汰劣,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高质量见习基地。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将能够正常运转的见习基地数量稳定在较高水平。

  提高知晓率

  深入挖掘见习工作本质内涵,通过采取新媒体手段加强宣传推介,营造青年见习文化,努力提高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年中的知晓率好和认同度。

  提高上岗率

  完善见习基地工作网络平台,建立在线办公、信息发布系统,利用网络、短信、手机报等方式增强对青年的覆盖好联络,不断提升工作便捷性。加强对见习企业和岗位的遴选,增强见习岗位与青年意愿的匹配度,提高青年参与见习的积极性。

  强化规范性

  规范见习过程管理,统一品牌宣传、统一形象标识、统一考评标准、统一工作规范等工作;明确城市、高校、企业团委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完善统计通报制度、见习考核制度、督导评估制度、激励约束制度,政策保障制度等。

  3.2小额贷款

  3.2.1 概念沿革

  小额贷款是一种以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额度、持续性、制度化的信贷服务方式。小额贷款起初既是一种重要的扶贫方式,更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小额贷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孟加拉国著名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的小额贷款试验。19768月尤努斯和他的学生在吉大港大学附近的一个小村做了个试验,利用他自己的财产担保说服当地银行向贫困农民提供一些贷款,这些贷款促进了贫困农民的生产自救,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而且还款率也比较高。这一经验被逐步推广并日臻成熟,并在此基础上于1983年创立了孟加拉乡村银行(也称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主要从事面向贫困农民的小额贷款服务。通过30年的成功运作,孟加拉乡村银行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效益最好、运作最成功的小额贷款金融机构。200610月,尤努斯及其创办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小额贷款自出现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发展。根据小额信贷发放机构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1)非政府组织(NGO)方式;(2)正规金融机构方式;(3)社区合作银行方式;(4)村银行方式;(5)批发基金方式。据世界银行估计,目前在发展中国家有7000多家小额贷款机构,为1600万贫困人口提供信贷服务,全球小额贷款周转金估计达25亿美元。

  3.2.2 基本情况

  截至11月底,累计发放城市青年创业小额贷款420580.48万元,其中,国家开发银行22098万元,其他金融机构398482.48万元。贷款项目共计44983个,扶持创业青年共计53125人,带动青年就业共计171528人。

  3.2.3 特色做法

  1、分层分类的金融服务。各地团组织结合各金融机构业务特长、覆盖领域等实际情况,根据青年创业阶段、企业规模、贷款需求等特征,为创业青年提供不同贷款规模、担保方式、优惠政策的分层分类金融服务。有为初始创业青年提供的小额信用贷款,有为创业初成青年定制的经济型套餐贷款,有为加速发展期创业青年引入的政策性贷款,有为特殊创业青年群体提供的小额担保贴息贷款。

  2、积极探索担保方式创新。各地团组织在现有自然人保证、存单质押、房产抵押、商铺租赁权抵押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互保、联保、抵质押品及补充担保等多种担保方式,主动创新,适应银行业务特点,创新了评定青年贷款信用等级、发放信用卡、联合小额贷款公司等方式。开展信用团组织信用青年评选,通过互保、联保等方式可获得每人最高10万元的免抵押担保贷款,利率下浮10%的利率优惠。

  3.2.4 工作举措

  提高工作专业水平。加强团干部金融专业知识培训力度,召开现场推进会,交流工作经验。

  构建银团合作模式。明确银行和团组织全力义务,建立共青团推荐申贷,银行审批放贷的合作模式。建立联合工作小组,完善项目评估机制。

  创新风险分担机制。通过政府支持贴息,银行奖励减息支持政策;探索联保、互保等信用担保方式;探索基金股份注入和企业回购的自我运行补足机制。

  建立工作信息资料。建立与银行等合作机构的信息沟通机制,完善小额贷款统计制度,加强创业贷款青年的信息资料管理。

  3.3 订单式培训

  订单式培训是企业用工需求团组织潜在就业青年培训机构企业用工的闭环的工作过程。订单式培训具有以下特点:以企业用工为前提,以技能需求为导向,以培训机构为依托,以共青团为纽带。服务青年的过程,也是对青年再组织化过程。

  3.3.1 立论基础

  利于人力资本开发。技能培训是人力资本开发的过程。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包括(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人力资本与经济总量的增长有密切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0.3%,仅次于物质资本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直接贡献率为26.4%,间接贡献率为3.89%。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大体为75%,说明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利于缓解结构性失业。劳动力供给核心包括数量、质量和结构。质量和结构的核心是技能高低以及与岗位的匹配性。我国技能培训与企业需求之间脱节现象,这里面有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有社会培训与就业脱节问题。这也是用工荒就业难同时并存的重要原因之一。订单式培训以需求为导向,利于缓解结构性失业。

  利于降低市场搜索成本。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和雇主存在对供需信息的需求,两者都会把搜寻活动推进到搜寻的预期边际收益等于搜寻的边际成本,就业创业见习改善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质量和结构,降低了搜寻成本。

  3.3.2 总体情况

  截至10月底,全国以团组织为主导的、3天以上的培训人数达193.7万人技能培训是服务青年就业创业重要载体。全团全年培训人数接近200万人,培训基地6000余个,主要以农村青年实用技能培训为主。同时以就业相结合,联合烹饪协会、家电协会和家政协会,在进城务工青年中开展订单式培训。6月至11月,各地共有59466人青年农民工报名,其中通过团组织发动方式报名的47280人,通过社会化发动方式报名的12176人。在报名青年农民工中,已签订用工意向协议人数48802人,已培训人数48902人,已上岗就业37922人。

  3.4.3 存在问题

  需求的动态性。企业用工需求具有动态性,受经营状况、季节变化等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对岗位信息搜索带来难度。

  组织渠道不畅。共青团组织基层网络不健全,联系企业数量有限,导致用工需求不足。

  青年预期偏好。进城务工青年更注重快速就业,忽视技能培训对其职业生涯的作用。

  基层资源欠缺。基层工作资源、工作力量有限,找准企业需求标准、青年意愿、统筹时间等方面存在太多不确定性,工作推进难度较大。

  3.3.4 工作措施

  明确重点群体。不断提高工作组织化程度和工作效率,重点选定初中后和高中后毕业生两后生群体,做好前期意愿调查、跟踪服务和用工对接。

  建立示范基地。依托有影响有实力的培训类机构,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调动双方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分工合作。

  建立联络渠道。根据青年流动规律,推进输出地和输入地团组织间的对接,形成相对稳定的输送渠道。

  借助行业力量。与用工规模较大的行业、企业建立长期联系和合作,建设人力培训蓄水池。

(来源:中国共青团网)

 

  新农大小薇
  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扫描关注)